【社会实践】赴内蒙古实践小分队实践记录
发布日期:2014-08-0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生物学院

  草原“生”灵赴内蒙古实践小队的实践目的主要是调查湿地物种多样性及了解湿地生态保护情况。赛罕塔拉湿地公园又名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蒙古语的意思是美丽的草原,是全国唯一的都市草原,面积770公顷,园长约4.1公里,宽2.2公里,园区草地面积约380多公顷,其间四道沙河穿园而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然草原湿地景观。小队选择在这里进行实践调查,首先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达到调查物种多样性的目的;另一方面,公园先进的管理经验更值得关心湿地生态保护的小队成员们学习与借鉴。

  小队于201481日晨抵达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顾不得舟车劳顿后满身的风尘,立刻出发前往赛汗塔拉草原生态公园,进行公园生态环境总体评估,并对其物种情况进行了初步探查。

  通过初步调查小队成员们熟悉了公园地理地形,了解了公园大致植被分布等方面信息资料。园内风光旖旎,令包括小队成员在内的所有游客都流连忘返。在怡人的环境中,小队成员们各司其职,努力完成各自的任务,探查、交流与摄像分工明确,严整有序。队员们从公园的管理人员处了解到,从2001年起,生态园开始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园区主环路、门前景区、生态围栏及绿化工程。两年后,完成了园区水系和民族文化博览区的建设,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当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卓有成效,林中时有山鸡、獾子、狐狸出没,布谷、百灵、山雀啼叫,老鹰、喜鹊、跳跳鼠等四十余种野生动物在这里活动、栖息。

  赛罕塔拉草原生态公园于1985年由包头市人民政府划归为受保护区域。1994年包头市人大更是作出了“建设赛罕塔拉公园”的决定。正是由于中共包头市委、包头市政府的重视,和各界人民的共同努力,赛罕塔拉公园才会像现在这样绿意盎然。小队成员一致认为,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的学生,理应响应中央关于生态保护的号召,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以期将来能为湿地保护、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82日,小队成员们再一次进入赛罕塔拉草原,目的是进行湿地草原的保护咨询和样方植物多样性的调查。

  清晨抵达湿地后,队员们遇到了一群正在除杂草的工作人员,并向他们咨询了除草工作内容和时间:他们主要负责除杂草,因保护区面积较大,他们必须天天工作,计算时间,大概应是一个月左右系统清理所有的杂草(只有观光区,不是天然草场)。

  之后小队成员在当地进行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并进行了数据记录与图像采集,并将在之后的时间中进行数据分析。

  83日上午乘坐城际列车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到达呼和浩特市。前往呼和浩特市博物院进行参观。博物院中有不同主题的展馆,小队成员着重参观了与当地生态、植物有关的展馆。

  这次参观让队员们对学以致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之前在东灵山学到的很多知识都得到了应用。蔷薇科的委陵菜属,壳斗科的蒙古栎,百合科的山丹,毛茛科的翠雀属,毛茛科的东亚唐松草,豆科的锦鸡儿属(如:荒漠锦鸡儿、垫状锦鸡儿)这些植物在内蒙古都很常见,而之前在东灵山的学习实践为辨认植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次见到这些熟悉的植物,大家都十分的激动。在博物馆中队员们热烈的讨论了下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对于乔木标本的制作之前队员们一直认为比较难,对于根系茎干要取多少取哪部分一直都很犹疑。看到博物馆中的植物标本都处理得当,取部分根,一部分树皮,部分茎以及叶子,大家都觉得收获了很多。

        最后小队成员表示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同时,社会实践也让队员们感受到当地别样的风土人情,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