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普通生物学教学团队参观“大国农业重器”——国家种质资源库 | |||||||
|
|||||||
种质资源不仅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的战略性资源。近些年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2021-2024年),摸清了我国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收集了一大批农业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危资源。我国业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种质库被誉为种质的“诺亚方舟”,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农业重器”。作物育种学家瓦维洛夫等科学家的先驱性工作,使人们认识到丰富的种质材料对于育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自1958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国家级低温种质库,20世纪70年代以后,俄罗斯、中国、印度、德国、日本、韩国、巴西等相继建立了国家级低温种质库。 普通生物学教学团队面向我校十余个专业,开设《生物学》大类平台课程,每年有1200多同学选修。为了开阔团队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教学能力,由李连芳老师带队,康友敏、孟雷、杨志蕊、刘升学和彭静老师于2025年3月14日赴“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2025年3月28日赴“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参观学习、了解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及基本设施。 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之行得到了贾亚雄处长的热情接待,并详细介绍了种质库的历史与现 状。随后,在苏艳芳老师带领下,参观了种质库设施并就保存技术进行了讲解。 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活动得到了作物所杨庆文教授、田浩园老师和种质库辛霞主任的大力支持,由张金梅研究员带领,详细了解了该库建设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并对种质库设施和保存技术进行了讲解。 基层教学组织是学校教学实践的“桥头堡”,也是教学创新和改革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大类教学,助力“四新”人才培养,大类平台课程“生物学”教学团队开展了 “走出去请进来”系列调研活动。之前,曾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年9月)和西南大学(2024年9月)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本系列活动属于“教学能力提升”部分,团队教师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必将有助于教学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