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普通小麦和重新合成六倍体小麦穗部性状、株高和抽穗期的QTL分析
发布日期:2021-1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生物学院


20211021日,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在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QTL for spike morphological traits,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derived from the D genome of natural and resynthetic allohexaploid wheat”的研究论文。

本研究以普通六倍体小麦TAA10和重新合成六倍体小麦XX329为亲本构建重组自交系(RILs198),其中XX329是利用TAA10AABB基因组与粗山羊草TQ18DD)杂交加倍获得的。根据660K芯片的结果,XX329TAA10AABB基因组相似度高达96%,而D基因组的相似度仅有66%,因此推断TAA10XX329之间的性状差异应该主要是由D基因组的差异引起的。据此我们根据亲本的重测序结果开发多态性标记,对RIL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构建D基因组遗传连锁图谱,结合RIL群体多个环境的穗部性状、株高和抽穗期的表型数据进行QTL分析。利用近等基因系对QHd.cau-7D.1进行精细定位,分析区间内候选基因的序列变异。

结合D基因组遗传连锁图谱与6个环境的表型数据,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TAA10/XX329 RIL群体7个农艺性状进行QTL的初定位分析。将LOD值≥3且在3个及以上环境中检测到的QTL定义为环境稳定型QTL。我们在D基因组上共检测到23个环境稳定型QTL(图1),主要分布在染色体1D4)、2D8)、3D2)、5D3)、6D2)和7D4)。

1 TAA10/XX329 RIL群体定位到的环境稳定型QTL

7DS染色体上定位到的抽穗期QTL QHd.cau-7D.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XX329,因此我们以TAA10为轮回亲本、XX329为供体亲本构建回交群体(BC4)。选择覆盖区间内不同遗传片段的7个杂合单株自交衍生分离群体,用区间内多态性标记进行分离群体中单株的基因分型。选择分离群体中纯合非重组的单株自交衍生近等基因系,分别命名为1-19-431-19-441-19-481-19-491-19-5020-Hd520-Hd9。利用7组近等基因系将抽穗期QTL QHd.cau-7D.1定位在标记S252w-175之间。

2 抽穗期QTL QHd.cau-7D.1的精细定位

根据中国春参考基因组(RefSeq v1.1)的基因注释信息,标记S252w-175之间包含145个高可信度的基因。通过对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功能注释进行分析,区间内包含3CONSTANS-like基因,分别是TraesCS7D02G209000TraesCS7D02G213000TraesCS7D02G220300。据报道CONSTANS-like锌指蛋白基因通过调控FT的表达进而参与抽穗期的调控。利用Triticeae-GeneTribe网站查找三个CONSTANS-like基因在拟南芥和水稻中的同源基因,分别是OsCOL16AtCOL16),OsHd1AtCO1)和OsCOL9AtCOL9)。分析TAA10XX329之间三个基因编码区和上下游各2000 bp的序列差异,发现TraesCS7D02G209000TaCOL16)在双亲之间无序列差异;TraesCS7D02G213000TaCO1)在双亲之间有11SNPs4IndelsTraesCS7D02G220300TaCOL9)在双亲之间有2SNPs。选择近等基因系20-Hd9AABB三叶期叶片进行三个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NILXX329TraesCS7D02G209000TaCOL16)在ZT12-ZT16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NILTAA10中的相对表达量;NILTAA10TraesCS7D02G213000TaCO1)在ZT14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NILXX329的相对表达量;NILXX329TraesCS7D02G220300TaCOL9)在ZT12-ZT20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NILTAA10中的相对表达量。

3 TraesCS7D02G209000TraesCS7D02G213000TraesCS7D02G22030020-Hd9近等基因系三叶期的相对表达量

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博士生徐焕文为本论文第一作者,倪中福教授为通讯作者。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93530432172069)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22-021-03971-3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