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ologica Sinica /:SARS-CoV-2 NSP2 N端锌指结构域的结构与功能 | ||||||||||||||||||||||||||||||||||||||||||||||||||||||||||||||
|
||||||||||||||||||||||||||||||||||||||||||||||||||||||||||||||
2021年8月 16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陈忠周教授在Virologica Sinica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Terminal Zinc Finger Domain of SARS-CoV-2 NSP2”的文章。 SARS-CoV-2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全球性流行病。随着新突变株的不断出现,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靶点是当务之急。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对SARS-CoV-2在宿主细胞中的分子基础和发病机制。Nsp2的结构和功能尚不清楚,这阻碍了我们对其在SARS-CoV-2感染中的作用的认识。在这里,我们报道了SARS-CoV-2 nsp2的N端晶体结构,分辨率为1.96 Å。这种新型结构包含三个锌指,分别属于C2H2、C4和C2HC型。结构分析表明,nsp2可能参与结合核酸和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与单链或双链核酸的结合主要通过nsp2表面的大正电荷区,K111、K112、K113是关键残基。我们的发现为更好地理解nsp2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nsp2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抗病毒靶点和药物设计。 Nsp21-276和nsp2全长蛋白的表达如图1A所示。通过SAD方法和COOT人工建模结合REFMAC5的细化,最终得到空间群为P21、分辨率为1.96 Å的nsp21-276结构,Rwork为19.97%,Rfree为22.56%(表1)。
表1. SARS-CoV-2 nsp21-276数据收集和优化信息统计
Nsp21-276的结构是由四链组成的非对称单元,整体构象为四叶三叶草(图1B)。A链与B链对称,C链与D链对称。每条链包含10个α-螺旋(α1 -α10)和14个β层(β1 -β14),其中3个锌指(ZnF)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域(图1C)。每条链上有三个锌原子,排列成对称的三角形。位于α1的 Cys20、以及位于loop的Cys51、His54和His56中的侧链结合锌离子,形成经典的C2H2锌指结构(ZnF1 (图2A)。由Cys143、Cys146、Cys161和Cys165组成的ZnF2属于C4型锌指,4个反向的β片层与Zn2嵌套在内部形成钳夹结构(图2B)。在β11, α8和β13中,Zn3离子分别与三个半胱氨酸(C190, C193, C236)和一个组氨酸H202环路进行四面体配位,形成C2HC型锌指结构(图2C)。 图1. nsp2的总体结构
图2. 三个锌指结构的特写视图 nsp21-276整体结构由四条链组成, 那么在溶液中的低聚态是单体还是四聚体?我们进行了凝胶过滤分析和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实验来分析nsp21-276在溶液中的在溶液中的聚集状态。结果表明它在溶液中是单体(图3)。
图3. nsp21-276在溶液中的聚集状态分析 Nsp2的生化功能尚不清楚。为了揭示它,我们进行了结构分析。nsp2的静电表面存在一个较大的正电荷区域(图4A)。
图4. Nsp2具有较大的正电荷区域 因此,我们假设nsp2表面的正电荷区域参与了核酸的结合。由于nsp2不仅可能参与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还可能影响宿主基因组,抑制宿主蛋白的合成。我们推测nsp2可能与ssDNA或dsDNA相互作用。EMSA检测结果显示,nsp2全长和nsp21-276均能与ssDNA或dsDNA结合,且蛋白浓度越高,复合带越明显(图5A-图5D)。有趣的是,ZnF1、ZnF2和ZnF3并不是带正电荷最多的区域(图4B)。因此,我们使用不同浓度的EDTA (0 ~ 200 mmol/L)螯合Zn2+离子破坏ZnF结构,发现200 mM EDTA仍然不能影响蛋白质和DNA的相互作用(图5E)。结果表明,三个锌指不直接参与核酸的结合。同时,我们发现三个带正电荷的赖氨酸(K111/K112/K113)位于突出位置(图4A)。当三个连续带正电的赖氨酸(K111/K112/K113)突变为不带正电的丙氨酸时,没有观察到结合条带(图5F)。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nsp2与核酸的相互作用依赖于带正电荷的表面的大面积区域,而K111、K112和K113残基是关键位点。 图5. nsp2与DNA的结合 综上所述,nsp2 N端结构是全面了解SARS-CoV-2 nsp2结构-功能关系的第一步。针对SARS-CoV-2全球大流行,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充分利用nsp2作为进一步开发抗病毒靶点和药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章陈忠周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马俊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吴玮副教授为共同作者,陈依芸也参与了本研究的工作。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E01131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2713)的资助。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